【48812】古城东南浮屠山
浮屠山,原名鼎石山,《镇江市志》记载:“坐落市区东南,海拔35.3米。山上有僧伽塔,明万历年间(1593年前后)自城内寿邱山迁建于此。塔高32.5米,八面七层,内有旋式楼梯,置僧伽像。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塔圮,后修正。光绪中期(1891年前后),火起塔内,毁楼板塔顶,久未修葺。1962年开掘塔基地宫,得鎏金小塔等文物。1981年,拨专款修正,立古僧伽塔石额。1983年7月开端筹建浮屠山公园。前史上,鼎石山还曾建有回报寺、武烈帝庙和都天庙等。”浮屠山,给人们直观的前史背景和文明遗产便是寺庙和僧伽塔。
在僧伽塔移建鼎石山前后前史的长河中,鼎石山寺庙许多,是一座寺庙集合的佛文明之山。史志记载武烈帝庙,在山西;回报寺,在山西,武烈帝庙侧;上方寺,在山西北;都天庙,在山下。
回报寺,在古城之东南,即善禧寺故址。善禧寺,在古城向阳门外。旧名南山回报。隋开皇间,懔禅师建于通吴门外武烈帝侧。唐乾符中,慤庵愿师于寺南别创庙,改旧庙为寺,请“南山回报”额揭之。元至元中迁此。山门额曰“南山福地”。“南山回报”原是宋安慰使濮氏之故居。明洪武中,建观音殿。永乐初,僧用谦建悠然阁、地藏殿、山门。景泰三年(1452),德定奏敕赐今额。回报寺,每岁迎春,置奉芒神、春牛于内,府县出东郊,迎之于此祭祀。
上方寺,在古城城东路北郭家坡下,汉时建。明万历癸丑(1613)重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胡映奎重修。咸丰间,寇毁上方寺,光绪年间有僧结茅。
武烈帝庙,在向阳门外,在鼎石山之西偏处,始为陈府君庙。唐乾符二年(875),追封陈府君杲仁为忠烈公。梁开平四年(910),进福顺王,后封忠烈王。南唐宝大十三年(955),册武烈帝。《嘉庆志》曰:顾云《记》及《毗陵旧志》记曰:公姓陈,讳杲仁,字世威。晋陵人。年十八,举秀才。经“对策”考试,拜督查御史。隋大业中,受诏平长白山等寇,授大司徒。杲仁娶了沈法兴的女儿为妻,沈法兴拟谋反,因惧怕杲仁阻挠,先用毒药将杲仁毒死。因为沈法兴做了伤天害理的工作,传说沈法兴中神箭毙命。郡人以杲仁忠孝、文武、信义、谋辨八绝奏于朝,为杲仁在兵仗库立祠祭祀。徐铉有《庙碑》记载。
都天庙,在鼎石山下,旧在烈帝庙右,明崇祯间,僧若昧建,后移建山之东,滨临运河,都天庙会是清代最有必定的影响力的民间活动。参与行会的礼堂有七十二家半,半家是仪仗较少的“锞儿会”。行会当天,各业都抬着神像,抬出的塑像总称“十三甩”。有都天大帝、南国公、雷国公、立报司、辕门都土地、花神、痧神、麻神、长寿星、财神、蒋公、杨泗将军、晏公,打出各式仪仗。
这些仪仗,有丝绸锦缎、金丝银线精绣而成的龙袍、旗、牌、伞、扇;有用玉器、珍珠、琉璃装修而成的茶担;有用贵重檀香木、楠木精工雕镂而成的香亭、銮驾;有用黄金白银打成的香炉、蜡烛台;有名人字画,各式古玩;还有各式武器。这些仪仗的顶角,包含抬杠、扁担都要包铜裹银,系以红绸,争奇斗胜,金碧辉煌。
乾隆二十六年(1761),探花赵翼撰著了《镇江观都天会》,以诗篇记载都天庙会的盛况:“神会盖始村夫傩,黄金四目扬雕戈。汉家原庙亦遗制,衣冠月游长乐坡。城阳景王岁一驾,用二千石仪卫多。南朝蒋侯更出荡,张弓拔白声驱魔流俗沿用遂成习,附会神鬼讹传讹。润州城东都天会,年年四月大报赛。七香亭导八棡舆,彩仗前驱一对对。金童玉女乘云軿,夹以铙箫溢闤闠。刀矛浴铁皆似银,旗号綉丝不必绘。列队几长十余里,糜财不在万金内。”赵翼撰著了《镇江观都天会》,收录在清刻本《瓯北集》卷四十作《都天会》文本中。浮屠山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寺庙是积善寺和都天庙。
浮屠山,从前山上没有浮屠。僧伽塔,是明末张凤翼移寿邱山僧伽塔建于鼎石山上的。《光绪丹徒县志》卷二舆地五记曰:“鼎石山,在城东南三里。有塔,明季,由寿邱山迁此。”自僧伽塔移建鼎石山,人们便俗称鼎石山为浮屠山了。通过400余年时刻,因为人们直呼浮屠山,鼎石山姓名被逐渐淡忘。
《光绪丹徒县志》记曰:张凤翼,诸生。邑城龙华寺改为学宫,寺后仍居浮屠。凤翼用形家言谓:“余邑士,科名晦气,移建刹城南釜鼎山。”
“张凤翼,字君羽,诸生,家饶于资,遇事有益于当地者,每不计好坏,倾囊为之。县学后山有塔,形家认为不吉,凤翼建议迁之。而知县庞时雍持不行,乃乘其人觐,徙于城南之鼎石山。时雍归,大怒,遂以得塔中舍利为名,且诬陷凤翼他事,谓不宜杨文襄宅编申院道,将兴大狱。会巡按御史视学,凤翼囚服呼冤,同学程克廉启曰:塔公务也。认为有罪,则生居其首,罪应坐生。今舍生而罪张,是利其财而枉之也。如公议何,御史曰:吾观张生,亦非利塔中舍利者,释不问事,以解,而凤翼名震一时矣。晚岁,遇有感愤事,辄过克廉墓哭之,盖不忘往事也。自迁塔后,学中诸生,皆连售无一科报罢者。”
究其迁塔鼎石山,要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徐桓回忆自县学迁寿邱山以南,科第人文“迥不逮昔”说起。
明洪武初年,县学以坐落在北固山淮海书院为入学地,遂筑观德亭于射圃东,建学仓于仪门内。天顺壬午(1462),郡守姚堂凿泮池,设门庑,东立儒林坊。成化十二年(1476),巡抚牟奉撤报亲道院,以其地建尊经阁,构房二十间。弘治癸亥(1503),郡守王存忠扩地立门,置坊牌二座,一曰:“德配天地”,一曰:“道冠古今”。正德戊辰(1508),大成殿郡守邱经撤而新之。庚辰(1520),知县李东建明伦堂两斋。
嘉靖元年(1522),提学御史萧鸣凤念旧学湫隘,庙祀弗称,因大学士杨、靳二公议,特迁于向阳门仁安坊寿邱山南麓,即龙华寺故址。堂斋门制如前,堂之东建先圣殿,两庑棂星门外为石池,殿后为尊经阁,阁后为启圣祠,作廨舍于堂西,后复创敬一亭于堂北。庚寅(1530),更设木主,瘗圣像于寿邱山。二十二年(1543),知县赵河修葺,巡按御史尚保持于棂星门外,设门屏一座,匾曰“太和元气”,排列东、西为二坊,一曰:“成德”,一曰:“育材”。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徐桓谓自迁学以来垂六十年,科第人文迥不逮昔,乃请于前后郡守及学使者,移圣庙于明伦堂之前,方位中心,庙向始正。两庑、戟门、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屏俱随庙改置。凿泮池于棂星门内,跨以石桥,迁启圣祠、尊经阁、敬一亭于庙之旧基,辟儒学门于左,而明伦堂廨圃、斋房、庖福悉如旧制。
以上叙说自洪武初年建县学于淮海书院为入学地,再由淮海书院儒林坊旧学迁址寿邱山南仁安坊,万历年间知县徐桓总算慨叹了,科第人文“迥不逮昔”,由此,在县学修建基础上,县学将县学修建作了方向以及建置调整,以期“迥不犹人”。县学修建改置,为张凤翼迁塔至鼎石山作了思想意识上的预备。
万历癸巳(1593),张凤翼总算乘知县庞时雍进京汇报工作之际,迁学后寿邱山上浮屠僧伽塔建于城东南鼎石山上,县学学制也作了调整。崇祯五年(1632),知县张文光从训导冯梦龙等议,用堪舆家言,巨大巽方建龙门,迁尊经阁,移置敬一亭。九年(1636),绅耆佥谋自寿邱山移宗公祠于庙左尊经阁后。十五年(1642),知县郑一岳同训导陈尔善等复补葺,有碑文(钱志驺《记》)。十六年(1643),教论高应虚移学门于东首数武。
《江乡杂识》有这样一段记叙:说是嘉庆初年,镇江有位处士唐培英好读书,善风鉴。他读了镇江方志,了解到丹徒从无状元,又见郡县学前皆无魁星阁。他看到“以振文风”移建在浮屠山上的僧伽塔渐圮,他出资修葺。他十分慨叹浮屠山上的僧伽塔,他说:镇江“不光元魁辈出,三十年后定有大魁。”结果应验,如张深、严保庸、张培寿,皆省试榜首。至道光庚子(1840),一甲榜首名状元是丹徒李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