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儒符村旁有一座特别的石塔,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儒符石塔。许多文献和报导都说它“曾叫”或“又名”“涅槃塔”,现实果真如此吗?

  儒符石塔不光造型稀有,并且充溢奇特颜色,出土文物更是错综复杂。通过文物比对剖析和文献覆按研讨,儒符石塔的制作时代、形制和本名,逐渐真相大白。

  有专家称其为“金刚宝座塔”的变形,但“金刚宝座塔”是释教密宗的一种佛塔建筑方法,起源于印度,款式为方形的塔座(金刚宝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构成。所谓变形便是“五变一”,即上方五塔变为一塔。但是,“金刚宝座塔”的底子,正是代表五尊佛的五座小塔,再怎样变形,不至于连底子也变没了。

  儒符石塔在一平地上突起一高台,高约6.1米,塔与地上通过27级台阶完结衔接,至高台上便见塔身全貌,塔身四周由火山石围成七级台阶,台阶上便是塔的底座,又共三级,两级雕有覆莲,一级刻有花托图样。塔身共四层,最底层为仰莲雕琢,与下方的覆莲构成照应。每层四处檐角均向上翘起,呈牛角状。塔顶为葫芦状。从这一些要素看,此塔应是座佛塔无疑了。

  《我国古塔大观》一书收录了我国古塔近2000座,但没有一点一座与儒符石塔相似。依据目前所比对的材料来看,它应是全国仅有有此造型的塔。从塔的造型来看,它更倾向于密檐楼阁式,而非金刚宝座式,它最共同也是最难解之处,便是它如牛角般的塔檐,简直没办法找到任何同类型的古塔。

  2011年,文物专家对此塔石室内的文物进行了提取收拾,在塔的地宫内,发现了一龟形龙纹的石头盒子,盒内有两枚铜镜、数块符牌和数十枚“和平通宝”铜钱。

  为了揭开儒符石塔的隐秘,弄清楚它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因何而建,笔者前往海口市文物局,见到了出土于这座古塔的文物,并访问了一位其时参加古塔修正与文物收拾的文物工作者。

  古塔文物,都在那个同为文物的龟形龙纹石匣中。石匣在释教文化系统里称为“宝函”,用于盛放佛经、典册及宝贵首饰或舍利子,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八重宝函的最终一重里就藏有一座四门纯金塔,塔顶供有玉制佛指骨舍利“影骨”,八重宝函旁出土的另一个宝函则藏着真实的佛骨指舍利。因而,儒符石塔应该是座佛塔。

  宝函内,在龟首对应的底座前后端各有一槽,槽内靠有两枚铜镜,其间一面为“六瓣葵形飞天仙女铜镜”。除掉考古的科学技术手段,比照研讨是个好办法。在江西萍乡博物馆,有一枚铜镜与之十分相似,都是葵花形,都雕有飞天仙女,都是鼻纽,博物馆为其标示的时代是:宋。

  宝函内的另一面铜镜是桃果形。我国古代的铜镜,在唐代曾经,以圆形为主,到了宋元时期,又呈现了长方形、鸡心形、桃果形和葵花形等。这面桃果形的铜镜会是宋代的吗?相同,选用类比的方法,发现重庆我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枚与从儒符石塔出土如出一辙的桃果形铜镜,标示的时代也是“宋”。

  儒符石塔出土数量最多的文物是铜钱,从几枚保存较好的铜钱上可以正常的看到“和平通宝”的字样——这是一种流行于宋初时的钱币。在这类古塔中呈现铜币并不罕见,法门寺的地宫台阶上便撒满了近两万枚铜钱。

  再看宝函内的七枚符牌,每块符牌最上端都有一个用于穿绳的圆形小孔。七枚中有三枚是长方形(其间一枚上的字能辨认出是“寿山福海”),还有剪边长方形一枚、圭字形一枚(上有字“福德长命”)和钟形一枚(上有字“元亨利贞”)。这些符牌,从钻字的痕迹来看,都较不标准,应当是非官方出品;从字的内容来看,三个可辨认的都是吉利语,求顺畅求长命求福分,这种符牌造型及钻字这样的做法,都跟海南各地公庙中“公”的身份牌十分相似。据此剖析,这些符牌应该是民间用于祈福的一类道具。

  环绕儒符石塔覆按方志,正德《琼台志》中没有记载“涅槃塔”,道光《琼州府志》则有记载:“涅槃塔,在县南一百七十里西黎都盘塔岭上(原书有误,应为塔盘岭)。”其他方志、出版物也大多引证此条记载。那儒符石塔的方位真的在道光年间的西黎都塔盘岭吗?

  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仁政乡,在(琼山)县西南,领二十一都:暂都……西黎一都,西黎二都……”而西黎都之西黎正都、西黎中都,则归属其时的澄迈县永泰乡。

  至于“盘塔岭”,道光《琼州府志》有记:“盘塔岭,在南歧岭南,上有十三峰,下有温泉,又,山顶有涅槃塔。”这儿的南歧岭又名石鼓岭——“石鼓岭,一名南歧岭,在城西南一百六十里西黎都,高二十余丈,中有大石,盘围十丈许,上有小石,叩之其声如鼓”。

  正德《琼台志》所记之“盘塔岭”与道光《琼州府志》内容大体一致,也注明此岭上确有一塔,并解说了此塔之因由:“俗传西一峰昔有僧建庵,涅槃拜于上,因名。”

  那么,道光《琼州府志》所记的“涅槃塔”地点的“盘塔岭”,以及它“死后”的“南歧岭”也便是“石鼓岭”,现在在哪儿呢?依据地理方位比对成果及《方舆纪要》的记载,答案是在今澄迈县境内,即清代海南定安探花、道光《琼州府志》主纂者张岳崧祖墓地点地——新吴石鼓岭一带。

  《方舆纪要》亦称:“石鼓岭在县治(今澄迈老乡镇)南七十里。岭上有二石,叩之若钟鼓然,声闻里许。”

  很显然,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的“涅槃塔”,并不是海口市石山镇的儒符石塔。

  这儿所载的“上石山都”又是今日的哪里呢?再看《琼台志》相关的记载:“西石山岭,在县西四十里上石山都。一名马鞍,为郡城主山。上多石。”通过对此记载的研讨及明代与今世地图的比对成果,这在“上石山都”的“西石山岭”,便是现在的海口马鞍岭火山,也便是说,此场所记的“上石山都”大致为如今石山镇一带,刚好便是儒符石塔地点的方位。

  至此,咱们基本上又弄清楚了一个问题,儒符石塔不是涅槃塔,它的原名应为石山塔。

  那么,这座石山塔又是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呢?《琼台志》对此已有答案:“石山塔……元村夫建。”也便是说,这座塔是元代时由当地民众捐资建筑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