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学:从田野走出的发明家
内蒙古新闻网首页新闻评论信息旅游楼市汽车女性美食教育招考理财经济播客博客草原社区草原家园
“我是一个农民,深知农民的疾苦,也知道农民最要说明。总想用点办法,改善乡亲的生产生活条件。”说这番话的是通辽市库伦旗六家子镇九家子村农民于永学。于永学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凭着一股钻劲和韧性,发明创造20多项适合当地使用的农机具和实用新型机械,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有两项发明获国家专利,他本人也被编入《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一书,被誉为从田野走出的农民发明家。
氮肥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肥料。过去,由于农村采用畜力耕作,施肥深度不够,导致氮素挥发,既浪费了肥料,还影响了产量。于永学经过精心研究和反复实践,发明新型化肥深施器。用它施肥,每亩只需投入尿素13.5公斤,与过去比节省化肥5公斤,玉米还能增产50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23%。根据作物对肥料的不一样的需求,于永学还设计了大小两种排肥量,肥量随时可调,每小时能完成3000—3500株作物的施肥,适用于玉米、高粱、葵花、蓖麻、果树和各种蔬菜追肥。该产品1999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上世纪80年代,九家子村共有2口井。村民们为准备一天的人畜用水,凌晨3点起来排队打水。于永学经过苦心钻研,研制出功率3000瓦的风力发电抽水机,每天可抽水40吨,大幅度的提升了提水效率,改善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现状,还满足了部分浇地、建筑用水需求。
1998年,各地兴起机械打井,急于改变家乡吃水难现状的于永学花5.5万元买下两套机械打井设备。但买来的钻机钻头遇到坚硬的鹅卵石就无法钻下去,既荒度时间,也浪费资金。于永学尝试在钻头的顶部安装碎石刀片,在钻井过程中碎石刀片能把遇到的鹅卵石捣碎。在他的带动下,九家子村及周边地区群众纷纷购买打井设备,并组成几个打井队,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巡回打井,每年打井在500眼以上,创收100多万元。
头脑灵活的于永学对使用农机具可谓是强项,无论是哪种型号的农机,他都深谙原理,摆弄的灵活自如。2006年,于永学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及配套设备,设备集旋耕、播种、灭茬于一体,实现了“农活一条龙”。但农机及配套设备刚买来的时候,却不适应本地的生产要,每次只能耕种4条垄,垄距宽达80厘米。于永学通过改进离合器装置,完全解决垄距过宽的问题,改进后的配套设备,由耕种4条垄变成5条垄,垄距也由80厘米缩小到50厘米,全部符合百姓需求,深受农民欢迎。
这些年,于永学通过钻研,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新型实用机器,这些发明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吴忠利)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