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反坦克技术的快速的提升对于主战坦克的生存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由于主战坦克尺寸与重量等因素的限制,一味增加坦克装甲厚度做法已经日渐难行。为获取更大的生存能力,对敌方的火力打击进行规避与拦截的主动防护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根据防护机理的不同,主动防护技术能分为软杀伤系统和硬杀伤系统。软杀伤系统主要是使反坦克弹药迷失方向,不能准确命中目标,其实现形式主要有告警、欺骗与干扰以及压制。告警技术主要是在坦克被红外、激光或其他方式锁定时,告警系统向车组乘员发出警告,为车组提供一定的应对时间;欺骗与干扰这一形式,是在反坦克导弹来袭时,通过发送假信号,制造烟雾等方式扰乱导弹的锁定;压制系统则是利用激光使敌方光电系统中的传感器暂时或永久失效。

  以俄罗斯“窗帘-1”光电防护系统为例,该系统由光电致盲器、激光报警探测器、抗激光烟幕弹发射器和系统控制装置四大部分所组成。激光报警探测器探测到敌方瞄准设备或测距仪发出的激光束后,系统会让坦克炮塔会自动转向存在威胁的方向,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出烟雾弹进行干扰,只需1.5-3s便可在距坦克50-80m的地方形成一道可防护红外和光学探测的烟雾屏障。同时坦克正面的2个光电致盲器通过发送经调制的强红外辐射脉冲,可以破坏和干扰导弹红外导引头或发射平台的观测系统,使导弹偏离目标。

  尽管软杀伤防护系统对于制导武器有着出色的防护能力,对于处于远距离敌方的光电系统一样能造成损伤,但是其无法应对火箭弹等无制导的武器装备,此时便一定要通过硬杀伤主动防护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

  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是一种利用对抗装置在车辆四周的安全距离上构成一道主动火力圈,在敌方导弹或炮弹击中车辆前对其进行拦截和摧毁的中近距离反击防御系统。现有典型主动防护系统通常由三部分构成:探测系统、控制管理系统和对抗系统,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工作原理:首先通过探测系统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获取来袭目标的特征信号;进而利用控制管理系统将特征信号做多元化的分析评估,判断威胁程度;最终适时发送控制信号,自动或手动采取适当的对抗手段降低车辆被命中概率达到防护目的。

  相比以干扰为主的软杀伤系统,硬杀伤系统可防御的来袭弹药种类更广泛,无论来袭弹药采用何种制导方式,或是无制导的火箭和炮弹,硬杀伤系统都可以予以拦截。

  俄罗斯是最早从事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研制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装备的“鸫”式主动防护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具备作战使用条件的装甲车主动防护系统,其采用毫米波雷达探测技术,为车辆提供正面80弧形防护。而俄罗斯最新型的“阿玛塔”主战坦克安装了代号为“阿富汗人”的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嵌入全车信息系统之中,通过相控阵雷达及信息模块,可以轻松又有效搜索射速不高于1700m/s的炮弹、导弹,依据来袭弹种的不同,防御系统会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予以摧毁。

  图为:美军打算给升级的M1A2SEPv3坦克安装以色列“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图片来自:搜狐)

  而美国也大量采购了以色列“战利品”系统用以增强其M1系列坦克的防御能力。“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在炮塔四周安装了四面ELM-2133相控阵雷达,能够360快速探测识别、分类和处理所有目前已知的反坦克武器,雷达探测到目标后会将信息传递给火控系统自动解算出射击诸元,随后安装在炮塔上的拦截弹发射器会发射 MEFP多爆炸成型穿甲弹,最终引爆来袭弹药。